草编是国内传统的出色民间工艺,志载:余姚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。清乾隆年间,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余姚,《余姚六仓志》记述:草帽俗名凉帽,女工所制。民谣流传:姚北三件宝,棉花、白盐、草凉帽。解放后,余姚在城区南滨江路,打造余姚草编工...

草编是国内传统的出色民间工艺,志载:余姚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。清乾隆年间,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余姚,《余姚六仓志》记述:草帽俗名凉帽,女工所制。民谣流传:姚北三件宝,棉花、白盐、草凉帽。解放后,余姚在城区南滨江路,打造余姚草编工艺研究所和草编厂,负责全境草编工艺术技术、回收和商品外销。 在1922年前后,法国某洋行老板看到余姚妇女善编织,工艺精湛,薪资低廉,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材料运到余姚等地发放,组织编织成草帽,再销往欧美国家。将来,中外商客又相继在余姚城区、姚东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小草帽行,草帽行雇佣的贩子频频活跃在当地,投放草料,回收凉帽。从此,以余姚为中心,形成了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,余姚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,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,家家尽是织帽人的景象,草编之乡闻名遐尔。以金丝草为材料,制作程序是:先编织成帽坯,然后剪去帽坯缘的余草,放入漂白粉溶液里浸泡,约15个小时后取出,用清水漂洗干净,放在阳光下曝晒,干后用光滑如卵的石块磨擦,再用熨斗烫平整,修光边毛,如此,一顶好看的金丝帽就编织完成了。金丝草帽的基本式样有四种,即:金丝两根蕊帽、金丝对花一根蕊帽、金双丝帽、喇叭式帽(又称长头颈帽)。金丝草帽洁白细软,手感非常好,加上编织精细,使草帽看上去光亮秀丽,雍容华贵,特别遭到欧美国家女性的喜爱。金丝草帽编织在20年代后期有过如火如荼的兴旺局面,当时有1万多妇女参加编织,其年产量高达120万顶。草编妇女心灵手巧,技艺高超,让人叹为观止。
1937年,抗战爆发,海运阻塞,材料中断,外销停滞,使处在辉煌时期的金丝草帽编织业几乎于灭绝的境地。 新中国诞生后,草帽编织业获得了新生。打造了余姚草编工艺品厂。尤其是编织技术,在原有些平板编织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革,吸收、借鉴了竹编的技法,编织成重叠式的交眼,使织成的草帽给人以双层的感觉。又从一根蕊式进步到双根蕊、三根蕊、留空蕊、重叠蕊、辫编蕊式等。编织用的材料也由原来单一的金丝草渐渐进步到南特草、银丝草、咸草等10多种材料。 余姚草编,现已进一步进步到包含各种帽类、提篮、地毯、门帘、鞋子、玩具、礼品、包、垫等在内的数十个品种、1000多个式样,草编工艺品以其精致的工艺,新颖的图案而遭到广泛好评。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,草编工艺品很多出口,销往英、美、法、日等80多个国家和区域。目前余姚草编工艺与时俱进,值得一提的是,草编妇女用沿海特产的咸草,编织而成的咸草凉帽,成为继金丝草帽后最受人们追崇的草帽制品;目前余姚全市东部、西部区域,又种植蔺草,创办各种合资蔺草公司,用机械替代手工,制作草帽、草席、塌塌米等外销草编工艺术品。